在新書《500 年咖啡豆種發現史 上冊 起源》出版前,我們將陸續釋出部分內容供大家試閱。
本篇文章提供的是「第三章非洲時區」的其中小節「聖靈神父的道路」部分內容。本書大綱請參考此頁面。
島嶼到大陸
這座教堂由法國神父親手規劃,在當地土著信眾的幫助下一磚一瓦搭建而成,所以很有驕傲的理由。這裡有殖民地歷史最悠久的咖啡種植園,多年來經營有方,一切井井有條。灰色的大教堂就坐落在咖啡園正中央,設計非常精緻,頂上有一個鐘樓,下面是寬敞的院落,教堂周圍有精美的陽台和石階。庭院兩邊分別是穹頂高懸的餐廳和女修道院,下游的河畔矗立著學校和咖啡加工廠。教堂的主要道路前方還有一座灰色的石拱橋,策馬登橋四望,石拱橋在周圍景緻的襯托下顯得格外勻整美麗,儼然瑞士南部或意大利北部的鄉間風景。
— — 《遠離非洲》卡倫 布里克森 Karen Blixen
村上春樹說《遠離非洲》是一部必須慢慢品讀的書,就像流動在非洲大陸上的時間。不過遠離非洲的時間是什麼時候的事呢?
卡倫布里克森在 1914 年跟著丈夫從丹麥來到肯亞,1916 年他們在奈若比西南方買了一片廣達 2400 公頃的農場,投向東非剛啟蒙的新興咖啡產業。農場裡的 240 公頃種植咖啡。卡倫沒有料到的是,由於當地海拔太高,加上氣候乾旱,並不太適合種植咖啡。而運氣也沒有站在她那一邊,農場成立後一次世界大戰爆發,英國與德國在東非對抗,找不到工人。戰後十年,1929 年開始經濟大蕭條,咖啡價格落到谷底。
歷經 15 年的慘澹經營,卡倫最終還是放棄了農場,1931 年她遠離非洲,獨自回到家鄉丹麥。
回到丹麥後她出版了《遠離非洲》這本書,回溯她在肯亞的經歷。沒想到書出版後風靡英美市場,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著,接近一百年後的今天,不見得很多人讀過她的書,但也許有不少人看過由奧斯卡影后梅莉史翠普主演的改編電影。
卡倫所不知道的是,當她離開肯亞的時候,肯亞咖啡正開始要步入黃金時代,或者說,正要進入肯亞「豆種」的黃金時代。
1931年,也就是卡倫回到丹麥的同一年,肯亞研究機構在坦尚尼亞找到一棵咖啡樹,這棵咖啡樹的後代成為 SL28,今天全世界最著名的豆種之一。而且 SL28 並不是一個孤立現象,環繞著這支咖啡,東非出現了咖啡史上從未出現過的一群新豆種,開啟了世界咖啡的新世代。
卡倫正趕上西方人懷抱著咖啡淘金夢,趕往肯亞開墾咖啡園的熱潮。但是第一次將咖啡帶入東非的,並不是這些夢想屯墾家,而且時間必須再往回推三十年,十九世紀的 80 年代,天主教的傳教士開始在東非建立宣教站,也開始種植咖啡。
聖靈修會
將咖啡傳入東非的傳教士,是來自法國的聖靈修會神父。
聖靈修會有兩個來源。其中一支起源於18世紀初期的 1703 年,在法國巴黎成立了「聖靈修會」,受訓的修士被稱為「聖靈修士」。到十九世紀 (1816 年),聖靈修會負起培育所有法國殖民地神職人員的責任。
另一個來源則是 1841 年創立的「瑪麗聖心會」, 由一位教士佛朗士里伯曼創立,他是從猶太教改宗天主教的。成立瑪麗聖心會的目的是在非洲建立教會,招募重獲自由的奴隸。早期傳教的範圍是聖多明各 (今天的海地) 與波旁島。這些傳教士在非洲被稱為「黑神父」,因為他們以服務黑奴為宣教要旨。1848 年,兩個修會合併,合併後沿用「聖靈修會」之名。
聖靈修會的宗旨是到黑色非洲傳教,任務特別艱巨,十九世紀非洲奴隸經濟在十九世紀達到高峰,據估計當時總共有超過 150 萬人成為奴隸。作為東非奴隸經濟的一部分,波旁島與模里西斯島上的咖啡園與甘蔗園,吸收了數以千計的奴隸,但比起全部東非奴隸數量仍然是小巫見大巫,只占 6.4%,超過一半的奴隸,都送到非洲內陸與桑吉巴爾島的香料種植園。
他們對抗奴隸經濟的盟友是當時波旁島聖德尼教區的 Armand Rene Maupoint 主教,他說服羅馬在 1862 年任命他為桑吉巴爾的宗座監牧,「從最底層來對抗奴隸制度,盡可能解救最多的黑奴,建立學校與農場訓練他們,將他們導向基督教。」在這之前,他派遣代理主教到桑吉巴爾展開傳教工作,1863 年聖靈修會正式進駐桑吉巴爾島。
桑吉巴爾島是奴隸交易的大本營,每一年在此交易的奴隸最高可達到 5 至 6 萬名,為了解救黑奴,神父想辦法籌錢,到當地的奴隸市場上為這些奴隸贖身,讓他們成為自由人,然後帶他們到傳教士建立的「自由村」,裡面有學校、工作坊、醫院、農場,除此之外,還建立了基督教的修道院。他們認為城市與商業經常會減損基督教的力量,而鄉村才是傳教工作的重點,所以把教育的內容集中在農業,引進新的作物,以及工藝技能。
來到桑吉巴爾的聖靈修會有兩位神父,安東尼霍納與艾廷鮑爾神父。霍納後來成為聖靈修會在東非的領導,他之前就在波旁島傳教,非常熟悉咖啡種植,據說當他到達桑吉巴爾島的時候,就帶上了波旁島的咖啡種籽,想在桑吉巴爾種咖啡,只是苦無機會。鮑爾則擔任桑吉巴爾的會長,與當地不同民族發展友好關系。這兩位神父後來分別引進咖啡進入東非,成為咖啡種植的先驅。
但對聖靈神父而言,桑吉巴爾並非理想地點,作為非洲沿岸商業與奴隸交易中心,整體的氛圍不適合自由黑奴。長遠來看,他們希望能將傳教基地推進到非洲本土,才能擁有更大的空間與設施,給予黑奴更好的訓練與生活條件,甚至訓練他們成為本土傳教士,吸收非洲當地人改信基督教。
非洲大陸
1868 年,聖靈修會從桑吉巴爾進入非洲大陸,在坦尚尼亞沿岸城市巴加莫約建立據點,這是他們在東非第一個宣教站。
一開始的時候,修會內部對於巴加莫約是否適合建立宣教站意見不一,霍納認為巴加莫約擁有相當良好的環境,然而鮑爾激烈反對。巴加莫約當時基本是沼澤地,潮濕炎熱,許多修士與修女因為衛生條件太差、傳染病與落後的醫療資源,或是工作太勞累,在此地喪命。
幸運的是,當時聖靈修會取得一大片土地,就位於巴加莫約城鎮北邊 500 公尺,不但可把自由村從桑吉巴爾遷到此地,擴大為「基督村」,而且也可以開始農耕。建立宣教站之後,他們先以種植椰子為主,1870 年代取得成功。而後霍納希望能實驗其他農作物,包含咖啡在內。
1876 年,他因為健康理由返回波旁島,隔年 1877 年 5 月底,他回到巴加莫約,歷史學家推斷,霍納這時候就帶回了產自波旁島的咖啡與香草。
這些波旁島的咖啡似乎適應了巴加莫約的濕熱環境,才幾年之間,1880 年時坦尚尼亞沿海成為咖啡的樂土。根據一位法國海軍軍官的報告,他在 1882 年奉命到巴加莫約探查聖靈修會,發現當地栽種的咖啡與香草都非常成功。可以確定的是,法國傳教士在東非種植的第一批咖啡,就是波旁島的波旁品種。
但聖靈神父不只引進波旁豆種。就在霍納神父從波旁島帶回波旁咖啡沒多久,鮑爾回到法國,途中他前往葉門亞丁港,並在 1879 年回到巴加莫約,帶回葉門的咖啡種籽。歷史學家推斷,由於他一直擔任桑吉巴爾宣教站的會長,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的關係良好,很可能透過熟識友人安排,在亞丁取得咖啡種籽。
當他回到巴加莫約的時候,當地已經栽種了咖啡,顯然是霍納帶回種植的波旁。而他帶回的葉門咖啡品種,雖然晚了兩年,但在 1880 年代開始的時候,東非出現了兩支不同來源的咖啡品種。
巴加莫約不但是天主教在東非的灘頭堡,也是咖啡品種在東非的第一個試驗場。而且一反我們過去的理解,東非幾乎在同一時間傳入波旁以及葉門。這個修正,使我們有機會揭開二十世紀初東非豆種發展上的謎團。
咖啡在 1884 年從巴加莫約傳入莫洛格羅,1886 年開始種植。同樣在 1884 年,曼德拉與姆洪達宣教站都建立了咖啡種植園,也是波旁咖啡,這兩個地方在接下來的兩年內,都擴大了咖啡種植面積。
1891年,莫洛格羅的咖啡種籽傳到了奇力馬,正式進入奇力馬札羅地區,奇力馬是聖靈修會在該地區第一個宣教站,當時屬於德國東印度,今天則是坦尚尼亞最重要的咖啡產區。1893年,再由奇力馬傳到不遠的布拉。布拉在肯亞境內的泰塔山,肯亞當時屬於英國的東非托管地,從坦尚尼亞的奇力馬札羅可以很容易到達肯亞的布拉。
90 年代的莫若格羅代替了 80 年代的巴加莫約,成為咖啡的實驗農場與樹苗的培育所,將大量咖啡樹苗散布到更多的聖靈修會。巴加莫約沿著海岸向東南方走,就是沿海大城三蘭,而朝向西南內陸走,就會到達莫若格羅,但是莫若格羅並沒有比巴加莫約高多少,海拔只有 500 公尺。
除了坦尚尼亞,莫若格羅的咖啡樹苗還透過傳教士傳到烏干達。基本上這些咖啡都是霍納帶回來的波旁,波旁種阿拉比卡。
而由鮑爾從亞丁港帶回的葉門咖啡,當時就稱為「阿拉比卡」,阿拉伯種阿拉比卡。在咖啡發展早期,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把鐵皮卡稱為阿拉比卡,或是阿拉伯的阿拉比卡。按照當時的理解,與波旁不同,阿拉伯的阿拉比卡嫩葉是黃銅色的,而波旁的阿拉比卡是綠色嫩葉。對傳教士而言,他們很早就可以從嫩葉顏色清楚分辨兩個豆種,知道一者來自波旁島,一者來自葉門。
我們在這裡還不能斷定這支來自亞丁港的品種就是鐵皮卡,但從來源上可以肯定是葉門品種,阿拉伯來的阿拉比卡。
70 年代傳入巴加莫約後,咖啡在 80 年代開始傳遍聖靈教會在非洲的其他宣教站。80 年代同時開始出現咖啡病蟲害,在病蟲害的侵襲下,聖靈神父引進的不同豆種有不同的反應。
1888年,姆洪達 (海拔 1500-1800公尺) 的咖啡樹受到白天牛的攻擊,損失重大。
1893 年,莫洛格羅也開始遭受同樣蟲害。僅僅兩年後,莫若格羅的咖啡已經被天牛蟲摧毀殆盡。
當姆宏達與莫洛格羅遭受白天牛蟲害攻擊後,從 1895 年開始,各地宣教站紛紛更換品種種植,從波旁改為葉門,包括莫羅戈羅、姆洪達,以及奇力瑪和布拉。凡是咖啡種植有商業潛力的地方,原來的波旁都改種葉門咖啡,其他不少屯墾農場也改用鮑爾帶回的品種。
莫洛格羅的聖靈修會發現,重新栽種後的咖啡品種具抗病性,蟲害損失大幅減低。拜改種之賜,1900 年,莫若格羅可以培育出兩萬株咖啡樹苗,獲得的利潤甚至可以支持整個東非聖靈修會的支出。
奇力馬宣教站在 1895 年並未受到白天牛的侵襲,所以這個宣教站仍然種植波旁,但同時也引進了葉門品種。根據坦尚尼亞科學家的研究,奇力馬當時栽種的咖啡樹直到今天仍然存活,並且可以找到兩種品種並存,這是兩個品種先後引進的證據。
坦尚尼亞的「勒夢谷咖啡研究站」當時試圖找出最佳的植株與品種,推廣給咖啡園。他們發現在奇力瑪,綠色嫩葉波旁表現的沒有黃銅色嫩葉的來得好,換言之,葉門咖啡較佳。
而既然奇力馬提供咖啡樹苗給肯亞的布拉,而布拉又是肯亞咖啡的源頭,我們可以肯定的是,法國傳教士確實是肯亞咖啡的重要來源之一,但這並不意味法國傳教士就僅僅包含波旁系。我們在處理肯亞豆種的章節裡,就會有更完整的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