描述
古吉 拉悠 緹拉嘉 Layo Tiraga 全水洗
這支咖啡來自古吉的拉悠緹拉嘉 (Layo Tiraga) 合作社,由「歐若米合作社聯盟」(The Oromia Cooperative Union) 行銷與販賣,聯盟同時負責咖啡出口前的去殼、篩選與包裝工作有衣索比亞最先進的設備。
古吉過去歸於西達摩產區,不過近年來,因為新建的水洗廠或合作社越來越多,咖啡也越來越精彩,古吉已經成為獨立產區。
櫻桃採收自水洗廠附近群聚的 850個小農家,種植高度都在海拔 2100-2200公尺以上,採收後就送到櫻桃收集站,再送到水洗廠。每個農戶擁有的咖啡樹大約在 1500棵以內,面積平均一公頃。施放的都是有機肥料。修剪很少修剪咖啡樹,他們每天都會把採收的櫻桃送到收集站去。
小農戶種植的是混合品種,其中一個當地品種叫做 Sedancho,但是大部分是來自野生原生種移植到家庭小農地裡的咖啡,統稱衣索比亞原生種,基本上是無數當地原生鐵比卡混種,與源自老品種的改良種,不一而足。
處理廠收到櫻桃果實後,使用 5 碟的 Agarde 傳統去果皮機去果皮果肉,水槽發酵 24-36 小時,利用清水溝渠分級,按密度分為兩個等級。清水浸泡 12-24 小時,最後在非洲高架棚上日曬乾燥,日曬時間長達 10-15 天,中午與夜晚遮蓋保護。
衣索比亞 古吉 拉悠緹拉嘉合作社 全水洗 Ethiopia Guji Layo Tiraga fully washed
生產國:衣索比亞 Ethiopia 產區:古吉 Guji 水洗廠:拉悠緹拉嘉合作社 Layo Tiraga 生產者:795 當地小咖啡農 海拔:2100-2200公尺 品種:衣索比亞原生種 Ethiopia Heirloom Varietals 處理法:全水洗 fully washed 採收時間:2016





東京 Fuglen 日本的北歐烘豆坊
鼎鼎大名的 Fuglen 於 1963 年成立於挪威奧斯陸,到今天為止 Fuglen 咖啡館已經有超過半世紀 50 年的歷史!
Fuglen 並不僅是一家咖啡館,義式咖啡吧、調酒吧、以及設計精品選物店合而為一。白天喝咖啡,晚上就變身為調酒吧,而店裡擺設的物品、不論是杯盤、桌椅、燈具,絕大多數來自50-60年代的古董精品或復刻設計。
從上世紀 60 年代開店以後,Fuglen 的內部裝潢基本沒變,時光凝結不動,但那裏的所有物件不是僅供陳列,到 Fuglen 喝咖啡,忽然發現坐的那張椅子很舒服,可以一起打包買回家。Fuglen 是挑剔的全球風格雜誌 Monocle 最喜愛的選物精品店,另一本美食生活雜誌 Kinfolk 譽為「充滿挪威魅力與上世紀中葉感性的咖啡館」。
Fuglen 自己並沒有烘豆坊,店裡供應的咖啡來自挪威著名烘焙坊,包括 Solberg & Hansen 以及 Kaffa 在內。2012 年,Fuglen 在東京開設了海外第一家分店,位於離涉谷車站 15 分鐘路程,代代木公園不遠的住宅區,鬧中取靜,Fuglen 天外飛來一筆似的把上世紀挪威設計的時代精華帶入了東京,繼承了挪威本店的傳統,傍晚 7 點以後就搖身一變為酒吧,供應日本與挪威的精釀啤酒,與調酒冠軍 Halvor Digernes 設計調製的獨特雞尾酒。店裡也有許多上世紀的精品傢俱擺飾。
不過最特別的,是 Fuglen 在歷經 50 年之後,終於有了自己的烘豆坊!
2014 年,東京 Fuglen 烘豆坊在涉谷成立,連挪威 Fuglen 本店從未有過的烘豆坊之所以出現,必須感謝首席烘豆師 Kenji Kojima。他曾在大阪的 Paul Bassett 咖啡館工作,Paul Bassett 是 2003 世界咖啡大師賽 WBC 冠軍,來自澳洲。
Kenji 希望到挪威的 Fuglen 工作,Fuglen 根本不理他。這位 Kenji 先生不死心,乾脆飛到挪威去,當面說服了 Fuglen 給他工作機會。
Kenji 在挪威學習烘焙,然後回到東京開了 Fuglen 的分店,並創立 Fuglen 烘豆坊,他是不折不扣的北歐式烘焙的熱誠擁戴者,「挪威的烘焙是全世界最淺的,因此得以保持相當豐富的酸質,與水果風味。」
他們的生豆雖然採購自挪威的生豆商,但與其他精品咖啡烘豆坊一樣,經常跑到全世界產區親自拜訪咖啡農,烘豆機用的也是許多北歐烘豆師愛用的 Probat 12kg。
《烘焙家》開始注意到 Fuglen,是去年的世界沖煮賽。日本 coffee factory 老闆古橋伯章一向深烘焙,為了參加世界盃,在 Kenji 指導下,以淺烘焙的 Ninety Plus Sillvia 瑰夏,拿下 2016 世界沖煮冠軍!那支 Sillvia 是《烘焙家》上架過最好喝的咖啡之一。
這件事讓我們對東京 Fuglen 刮目相看,再經過品嚐他們的幾款咖啡,確定 Fuglen 是一個誠懇而細心的烘豆坊,對於品質非常在乎。例如他們邀請了挪威的 Bendik Kaltenborn 親自操刀為他們的豆袋插圖,Bendik 可不是等閒之輩,他的作品經常出現在《紐約客》 (New Yorker)、《紐約時報》上。
而他們選擇的咖啡通常是微批次,量很有限,常常上架沒多久就下架,新鮮產季是他們的第一考量。